2025年9月17日,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特区立法会发表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,本次主题为:深化改革,心系民生,发挥优势,同创未来。提出了多项利好政策,人才政策也在继续推行并进一步优化。
一、助力企业出海
成立“内地企业出海专班”:香港特区政府将牵头成立“内地企业出海专班”,整合特区政府的外地办事处组成一站式平台。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会督导工作并协调各政策局、部门和机构,为出海企业制订多元方案。
推动银行在港设立区域总部:香港金融管理局会推动银行业尤其内地银行在港设立区域总部,利用香港优势,辐射开拓东南亚和中东等地区市场,提供更全面的跨境金融方案。
吸引内地企业在港设立财资中心:香港特区政府鼓励内地企业在港设立财资中心,并将于2026年上半年完成研究优化税务宽减措施,以进一步吸引内地企业利用香港平台进行财务管理和资金运作。
优化上市机制与金融支持:通过“科企专线”协助内地科技企业来港融资,进一步完善主板上市和结构性产品发行机制,研究优化“同股不同权”上市规定,探索缩短股票结算周期至T+1.推动更多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,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,推动港股人民币交易柜台纳入“股票通”南向交易。
1.将“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”下八成担保产品的申请期延长两年,并将“还息不还本”安排再度延长一年。
2.未来1年,减收非住宅用户50%的水费及排污费,每户每月宽减额上限分别为10000元及5000元;减收工商业污水附加费50%,预计约35000个主要为饮食业的商户受惠。
3.未来1年,豁免小贩、食物业、渔农业、酒牌等的牌照及许可证首次签发或续期费用,预计逾6万个持牌人受惠。
4.未来2-3年,政府在原计划1200亿元工程项目投资基础上,追加300亿元投资,以持续推动经济发展。
5.简化食肆发牌制度,容许新经营者边开业边申请,政府会“先发牌、后审查”,食肆转手后的新经营者已可更快开业;采用跨部门会审的方式,简化食肆露天座位申请的审批。
6.向“BUD专项基金”注资14.3亿元,扩大资助地域范围,覆盖多八个包括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在内的经济体。
7.扩大对本港电商的融资支援,并扩展免费买家信用调查服务的覆盖范围。
8.设立“经贸一站通”平台,带领本地中小企、初创企业出海寻找商机。
9.优化“数码转型支援先导计划”,资助赋能中小企应用AI及网络安全方案。
10.未来3年,继续在内地和东盟举办“香港好物节”,推广香港品牌。
11.未来2年推出先导计划,支援本地中小型创科企业进行专利评估。
二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
政府从融资支持、费用减免、市场拓展、数字化赋能、协同推广多方面发力,帮助中小企应对贸易挑战。
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:只要有一半人愿意继续留港,计划就有持续推行的必要。另外,优质人才有选择权,香港要向人才提供足够吸引力让他们愿意留在香港。否则这批人才去了竞争对手那里,对香港来说“一加一减是二”,相当于香港对比竞争对手少了2个人才。
投资移民再降低门槛:
2024年,香港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重启后,迅速掀起了热潮。2025年3月,港府优化申请内容,降低申请门槛,吸引了更多国际资金。
总投资额要求维持不少于3.000万港元不变,本次施政报告,又公布两大调整,进一步降低申请门槛:
非住宅物业:可计入额由1000万港元提高至1500万港元;物业成交价不设上限;
住宅物业:可计入额维持1000万港元,但成交价门槛由5000万港元下调至3000万港元。
调整后,可以买一套3000万住宅(达到成交价门槛,计入1000万)+ 500万非住宅(计入500万),合计可计入1500万。剩下的1500万投资额,300万必须投入到由香港投资公司管理的投资组合,剩下的通常通过基金、债券、股票等金融产品来完成。
降低住宅门槛,从5000万降到3000万,可选择的住宅数量增加,实际可操作性也更高。提高非住宅计入额,为写字楼、商铺类资产提供更大空间。投资者在配置上更容易搭配,既能选住宅满足家庭居住与教育考虑,也能通过非住宅和金融资产平衡收益与流动性。
三、大力吸引人才和投资
香港引进人才计划不停:
报告披露,过去几年香港人才引入政策已有实效:
累计约23万人来港工作与发展,“高才通”每年估计为香港带来约340亿港元经济贡献,约占GDP的1.2%;获得资格者中有七成在40岁以下,95%的月薪高于本地收入中位数,约一半接近中位数的两倍。
港府已经明确回应,香港高才通计划不会关停!但是对于接下来高才的走向,却是大概率要收紧。
发挥展览业优势:发挥香港展览业优势,助力内地企业出海,通过展览等方式对接全球买家,打造国际品牌。
卓信企业提供国内外公司注册、银行开户、年审报税、代理记账、商标注册、ODI境外投资备案等代理代办服务,如果您有这方面业务办理需求,欢迎随时咨询我司在线客服!